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系列展播④

作者: 时间:2025-04-22 点击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开展省级一流专业系列展播专题,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成果。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业创新精神,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在冶金、装备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自动控制系统集成、调试、维护、运行和开发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辽宁,贴近行业,延伸全国,服务本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为冶金企业、装备制造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开展适应新业态、新技术需求的应用性研究与科技服务。

聚焦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断提升自动化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

专业发展史

自动化专业的创办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的鞍山钢铁学院本溪大学班,1980年创办了本溪基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3年成立本溪大学自动化系,1988年创办了东北工学院本溪分院,2001年与鞍山科技大学联合办学三届,2004年经教育厅批准开始试办,2013年被评为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遴选为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共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的1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5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1人。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研究方向优化组合,组建教学团队、学术梯队,按照专业课程群优化组建多个课程组。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大力加强师资建设,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以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体系,秉承“引进一批、稳定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人才发展战略,继续履行“教学科研两手抓、师资培养三步走、师德师风建设四坚持”的原则,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师德高尚、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团队培养、导师制、传帮带、集中培训等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领域进行学习交流,参与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

自动化专业教师学历及年龄分布情况

教育教学与科研成果

教学方面,自动化专业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针对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深化“产教融合”“新工科”“柔性控制”方面教学内容改革,引入现代科技新技术、新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与电厂、钢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结合。近年来,专业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辽宁省校际合作项目、辽宁省优质资源共享立项项目、辽宁省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等项目20余项。公开出版教材10余部。

辽宁省教学成果奖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自动化专业教师部分出版教材

科研方面,面向国家及辽宁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来,自动化专业教师承担国省部级科研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余万元;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5余项,经费230余万元;发表论文36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自动化专业教师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学生培养

专业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搭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混编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专业转换与1+X证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硕果累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检验平台,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累计成立百余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几年,申报审批“基于四轴飞行器的有害气体检测装置开发”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百余项。50多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自动化学生参加省级比赛

自动化专业学生省级大创竞赛获奖证书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近六年,百余名毕业学生被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遍布全国的多所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