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省一流课程系列展播(57)

作者: 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系列展播专题,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概述

《传感器技术》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本课以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线,来带动传感器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活学活用,具备传感器的初步设计能力。通过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下列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1:能解释相关的专业术语,描述传感器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性能要求;识别传感器的静态、动态特性参数含义;

教学目标2:能描述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性能,解释它们的结构及分类,分析电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感器误差补偿和测量电路,能合理选用传感器构成检测系统;

教学目标3:能够利用仿真工具,根据应用条件要求对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和电容传感器进行简单的设计计算;

教学目标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遵循工程伦理,分析各类传感器典型应用过程,优化解决测控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且兼顾社会、法律、道德、经济、文化、环境、能效、健康、安全等制约因素。

课程建设历程

(一) 课程基础筹备阶段

1.明确课程定位:确定《传感器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制定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组建教学团队:选拔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大纲论证、教学经验交流、课程内容研讨、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活动。

图1 教学大纲的论证

(二)课程教学改革阶段

1.知识体系更新:关注传感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新的传感器类型、技术和应用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2.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授课,主讲教师在课前进行课程开发,把开发好的课程资源放在超星学习通上,方便学生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布置预习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前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老师点评、组间互评、教师总结,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课后通过测试和总结,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图2 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

图3 学生翻转课堂照片

(三) 课程质量提升阶段

1.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考试成绩、项目实践成绩等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图4 课程考评体系示意图

2.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五 课程创新与特色

(一)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德育元素的引入和谐自然,深入浅出。在教学中通过工程案例讲授,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深思做人之本,立业之基。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在个人职业发展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名人轶事和热点事件的介绍,传递给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5 课程思政素材

(二)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实践育人效果

针对校内实验设备不全、学生无法实现全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通过工程实践,让学生去专业对口企业实习,教师定期赴企业回访中,为实习生解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现场教学,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图6 实践育人情况

(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

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对各种传感器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从2017年开始,学院已经举办了五届传感器大赛,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在比赛中主动跟评委老师展现自己的作品。

图7 创新教育活动情况

六 课程团队

(一)课程负责人

丁英丽,女,教授,硕士学位;辽宁省优秀教师,校本科教学名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级教改项目6项;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完成2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和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参与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

图8  课程负责人形象照

图9 辽宁省优秀教师

图10 校级本科教学名师

(二)课程建设及团队成果

本课程获批2022年辽宁省一流课程(线下)、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发表教改论文一篇。在教学资源上,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在超星学习通上完成的课程的建设。在题库建设方面,完成了20套试卷库的建设。

11 辽宁省一流课程批文

图12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