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开展课程思政系列展播专题,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成果。

主讲教师介绍
王淳,中共党员,讲师,体育部专任教师。近3年主持省级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市级统战理论课题1项、校级思政课程1门、校级教改1项,发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研究——以辽宁科技学院“民传三项”课程为例》等学术论文8篇;作为主要参与者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体育浸润计划2项、市级统战理论课题1项、校级思政课程1门、校级教改立项1项、教材2册等。2023年获辽宁科技学院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4年辽宁科技学院教师教学大赛单项赛道优秀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项,校级3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级奖项30余项,其中一等奖7项,获优秀指导教师4次。近3年带领健美操俱乐部获得15项国家级竞赛奖项、4项省级竞赛奖项。

课程介绍
“大学体育·健美操”是辽宁科技学院体育部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通过健美操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总学分为1学分,总学时为36学时。课程团队由王淳老师领衔,包括教授张瑞瑛和助教付馨谊,共同负责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通过健美操这一载体,将体育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将健康习惯带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用了“三入为主”的课程思政目标,即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把体育精神植入学生心中、把健康习惯带入成长过程。同时,明确了“四个引领”的课程思政路径,包括党建引领、科研引领、教改引领和竞赛引领,确保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
案例设计一:结合国家重大活动,如国庆节、建党节等,开展主题校园体育节,通过健美操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图为2024年9月18日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观看红色剧目《失落的河山》
案例设计二:在教学中引入“朋辈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榜样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图为课堂小组学习,同学间互助合作学习
教学成果与成效
“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在教学改革和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引入形成性评价指标,建立了全过程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到了东北大学、辽宁中医大学等高校的高度评价,并在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此外,课程还通过参与区域展演、文艺汇演等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为学校服务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
2021-2024年内参与多场红色剧目《失落的河山》展演,包括“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专场演出等。2023年和2024年健美操俱乐部参与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定点扶持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完成啦啦操社团活动课及团队文化建设,获得了该校师生的一致好评,2023年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计划单位,展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果。

图为2024年“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活动《失落的河山》展演

图为2023年浸润计划汇报演出合影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效果。我们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课堂讲授,更应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通过竞赛和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的内涵。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已经成为辽宁科技学院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更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