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开展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系列展播专题,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概述
(一)课程总体设计
《电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建设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实践为目的、以技能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内容安排从易到难,从小到达,从单元到系统,通过培养基本专项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具备顶岗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路线,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图1 课程总体设计图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常用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和常用电工仪器的使用;运用所学的电路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初步掌握电器元件、设备基本原理及用电安全知识;掌握电工电子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电路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能力;电路测量、安装、调试、故障排除能力;常用测量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分析、计算、检测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主学习、认真务实的精神。
课程建设历程
为适应学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需要,本课程从2013年开始进行改革。期间课程名称从《电路原理》改为《电工技术》,2019级更名为《电路》课程。2015年编写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实验》两本优质教材,2016年建成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获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二等奖。2018年课程改革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建成在线课程。2020年总结教学改革成果,编写了《电路基础》教材。
课程创新与特色
(一)教学模式创新,针对该课程内容多而课内学时不足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原则,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衔接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
1.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布置课程研究项目,对学生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占用课程学时,并且学生可以带着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用课下课上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引入互动式教学APP——学习通。学生利用课程团队自建的完善的线上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讨论,课后利用资源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课上利用手机APP进行签到,选人,测验,主题讨论,批改作业,上传教学资料等,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

图2 课堂活动
3.在实践环节方面,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深对元件特性和典型电路的特性的理解与掌握,提高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将相应的职业证书内容嵌入到课程的学习中,体现行业企业所需相应的新知识、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团队
(一)课程负责人简介:
于桂君(1979.03-),女,工学硕士,副教授。辽宁科技学院优秀教师。

主要承担《电路》、《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2015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辽宁省第二十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精品开放课程二等奖。2015年度辽宁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课程竞赛一等奖。辽宁省第三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8年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主讲的《电路》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主编教材9部。
工作以来发表教改和科技论文1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外观专利1项。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先后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大创项目2项,校级大创项目4项;多次指导学生竞赛并获奖。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孙禾(1973.6- ),男,工学博士,教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辽宁科技学院教学名师。主要从事电子工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方面:任教30年来,先后承担了电路、电子技术、电子工程仿真、智能控制、自动化综合创新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主持进行电子技术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建设,主编教材4部,与TI公司合作、主持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科研方面:在网络控制、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与网络化控制系统等领域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形成“工程分析——算法研究——应用实践”的应用基础项目特色。
(二)课程成果
本课程获批2022年辽宁省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于桂君获得辽宁科技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教学团队钻研教学,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图3 负责人获奖

图4 编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