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推出各学院专题报道,旨在全方位展示学校审核评估的最新动态,展示近年来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战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推各教介学单位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成果和典型经验。

学院简介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创始于1948年,先后经历本溪工科职业学校的采冶科、本溪钢铁学校的钢化科和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的冶金系,2010年,为适应二级管理体制,撤系建院,成立冶金工程学院,2022年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专业为省级和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并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钢铁冶金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教师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标,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出色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学生通过逐层次的实践煅炼,将自己塑造成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党的领导
学院始终强化政治引领,推进凝心铸魂。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加强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丰富载体和形式,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引领把导向,阵地管理夯实稳固,师生思想动态平稳可控,舆情分析研判处置力不断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持续向好。

学院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一融双高”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党建+411工程”。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固本强基,及时修制定党建相关制度,以规范的制度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实施“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提升发展党员质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完成“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开展警示教育、谈心谈话,持续深化“三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质量保障能力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了教学运行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通过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等手段定期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学生、同行、督导三层反馈意见,合理解决措施提升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一、思政教育
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钢筋铁骨”育人理念融入专业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助推每门课程“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钢铁报国”的意识和情怀。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目前已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1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团队1个。

二、本科地位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持续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未来,培养具有钢铁精神特质、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
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不断完善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48人,实验教师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具有博士后经历的6人,博士在读3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工作经历的7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人、千层次人选3人,省创新人才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三八红旗手1人,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70%。

四、学生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挖掘专业课程钢铁精神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知钢、懂钢、爱钢的钢铁报国情怀。学院制定完善了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为提高学生对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很多有特色建议和设想,并在推行中积极实践。

五、教学水平
学院强化服务行业,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各专业基于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调研分析报告,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涵盖专业基本素养、服务领域、职业特征、人才定位、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保证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院建立材料与冶金工程试验中心和冶金工艺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4门;省级教研项目1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4篇;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


六、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始终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坚定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2022届56名(243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升学率为23.05%;2023届53名(255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升学率为20.78%;2024届47名(256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升学率为18.36%。学院人才适应行业需求,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行业企业就业率占毕业生总人数50%以上,超70%以上毕业生留在行业内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

学院始终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40余项;国家级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0余项。
教学改革成果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注重把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专业教师紧跟形势、适应转变、见行见效;重视专业与课程建设,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近年来,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

学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建设完成智慧冶金综合实训中心,以钢铁企业智控集控中心建设和应用实践成果为原型,将现代化钢铁企业智慧集控中心“搬进”课堂,将企业复杂工程问题融入教学。营建出先进钢铁企业数字化、智慧化、集中化生产管控的工作环境和情景模式,使学生切身感受钢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掌握现代智慧集控中心模式下的生产管控和异常处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