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为深入开展迎评自建工作,评建办将持续推出审核评估巡礼系列活动,现推出各学院专题报道,旨在全方位展示学校审核评估的最新动态,展示近年来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战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推介各教学单位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成果和典型经验。

学院简介
辽宁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历史悠久的二级学院,自建校伊始的矿机科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已有70多年的历史。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学院以“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同时新增与俄国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1个、研究生教育项目1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辽宁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中美“双百计划”遴选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52人。教师中有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5人,本溪市科技拔尖人才2人,本溪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4人,本溪市第三届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本溪市优秀教师2人。
学院拥有面向应用型科学研究、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的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建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大型机械设备健康监测与维护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本溪水泵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欧陆机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学院现有实验室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2600平方米,现有实验设备1100多台套,总价值约5000万元。

华晨宝马实习

智能制造单元一体化平台

机电系统智能运维实训室

人工视觉智能检测实训室
党的领导
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和跨越发展。
学院始终将政治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与精神追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师生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地开展实地践学,不断提升师生政治素养,不断增进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学院积极落实学校党委重大决策和部署安排,在工作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先争优,2个党支部获批辽宁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党支部荣获辽宁省高校 “校园先锋示范岗”,辅导员“初心”工作室获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学院遵循“四个服务”的新时代教育方针,切实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学全过程。积极推进“一融双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着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打造构建“特色、融合、有效”的党建工作品牌特色引领发展机制,推动师生党员亮身份、立标尺、树形象,教师党员能够潜心教学亮身份,实施教改当先锋,课程思政我先行,创新创业走在前,在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学生“四个引路人”。推进党建带团建,学生党员进团支部、进班级,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涌现出“辽宁省教育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代表。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红色光影忆峥嵘,致敬英雄续前行”主题党日活动
质量保障能力
为贯彻落实《辽宁科技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学院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将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意识,积极构建了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9+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涵盖了教学过程中10个关键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9对应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设置3个质量监控点。其中课程的3个监控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教学准备工作、教学条件核查;课程中的3个监控点包括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反馈、学情监控;课程后的3个监控点包括期末考核工作、课程成绩分析、评教反馈,最后1个质量监控点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审查。

机械工程学院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9+1”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为导向,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专业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院专业涵盖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先进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智能运等稳定的方向。专业面向国家未来机械领域工程人才的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运维、管理及科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学院机电设备智能运维与噪声振动控制先锋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推进科教融合,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注重引进智能运维研究方向的高水平博士,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科教融合作用,将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去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方式,将企业对应岗位所需的技能教授给学生,进而形成了一个专、兼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以钢铁精神育人和东北抗联精神育人为主线,积极构建“1124”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深入实施“党建铸魂滴灌工程”“思政引领灯塔工程”“学风建设启航工程”“就业创业导航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成功签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并联合培养硕士协议,2024年第一批硕士招生,与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共同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

俄方瓦西里校长与李卫民校长签订中俄联合研究生培养协议
以赛促学,实现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双提升。2020年以来,在全体师生共努力下,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国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二、三等奖30余项,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成绩连续两年蝉联辽宁省第一名。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创立项5项、省级大创立项10余项,授权专利10余项。

202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

2024年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学生竞赛获奖

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学生竞赛获奖
教学改革成果
学院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积极探索凝练专业发展特色。依托辽宁省大型机械设备健康监测与维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面向辽宁传统及新兴产业集群需求,形成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和机电设备智能运维两个特色教学方向。围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开展“设计智能化”“加工智能化”“运维智能化”教学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课程,强化课程体系与多领域结合。近年来,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 1 项,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 10 余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4门,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大赛中成绩优异。


教学成果奖
新能源汽车专业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开展了1+X证书试点工作。通过1+X证书的考试,学生提升了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方向的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网络方向1+X证书
面向辽宁省工业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省级科研平台,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2023年以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承担辽宁省“揭榜挂帅”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横向科研到款70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

科技进步奖

教师发表论文
加强学术交流,拓宽专业视野。与沈阳工业大学共同承办了由辽宁省振动工程学会主办的2024年振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八届辽宁省振动工程学术交流会议。在美丽的本溪,来自18所高校、9家相关企业、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本溪,共同交流振动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工程应用,促进振动工程领域的成果转化。

2024年振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